| 當前位置:首頁 >> 社會責任 >> 理論研究 >> 正文 >> 低碳,才有未來 |
| 低碳,才有未來 |
|
哥本哈根的世界氣候大會雖然已經結束,但是探討“低碳經濟”和“低碳生活”的話題從未停止。低碳經濟、低碳社會、低碳城市、低碳社區、低碳項目------強勁的“低碳”之風開始席卷中國,如今“低碳”已經開始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。 《2012》這部世界末日的災難篇,看完以后讓人感到十分震憾。影片中世界末日的到來,正是因為全球車輛廢氣的大量排放導致的。而今,環保問題不得不讓全世界的人們重視起來。正是這次哥本哈根會議的召開,一個新的概念開始走進了我們的生活,那就是“低碳生活”!暗吞忌睢逼鋵嵕褪且环N生活習慣,是一種自然而然去節約身邊各種資源的習慣,只要你愿意約束自己,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,你就已經開始“低碳”了。 但是,現實社會中往往都是一邊自己可著勁地大肆進行基礎設施的建造,一邊忙不迭指責別人太折騰,鬧了半天各自回家齊心協力繼續糟蹋地球、糟蹋我們的生活空間。這就是哥本哈根會議的總結,與其說他是政治,不如說是人性使然——有好處的時候心懷天下,到負責任的時候鼠目寸光。 低碳、環保、綠色,就好像是懸在天邊的五彩云霞,心情好的時候看一眼附和兩句,完了該干嘛干嗎。所有的指針都在催促我們向更好的生活并進——住更大的房子、吃更多不需要的東西、開排量更大的車子、買更多的衣服,然后在年終慈善總會期間再捐點錢給環保組織,買一張再生紙做的公益人士認證書。這一切多么的滑稽可笑------這就是我們面對的大環境,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他所產生的碳排放量有著約定俗成的對等關系。暑熱天在寫字樓里面凍得瑟瑟發抖的,才叫高級白領;上個6樓寧可等5分鐘電梯也不爬樓梯,下了班到健身房揮汗如雨的,才叫都市精英;你要敢在大馬路上蹬輛自行車,被當成是快遞員的幾率絕對高過環保主義者;一件衣服在辦公室連續穿兩天就有人懷疑你扶貧------ 我們都是很正常的人,只是不自不覺中被裹夾著蒙蔽著誘惑著做下自絕后路的事。地球村是一只在溫水中煮著的青蛙,慢慢喪失自救的能力。人類常常會選擇性失明——自己沒砍樹就不覺得用一次性筷子有什么不妥,自己不開飛機就以為坐的是不用喝油的時空飛船,自己不用處理垃圾就天真以為它會天天自己消失,24小時開著空調就以為電是地球直接生產的取不盡用不完------社會細化的分工讓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失去了被指責和被懷疑的明證,讓證據盡可能地隱而不見,最大限度地抑制罪惡感,讓浪費來得心安理得,這也許是商業社會最大的陰謀,他讓人們在慢性自殺的過程中渾然不知。 我們需要那么多的汽車嗎?馬路上的車頭連著車尾,早幾年南通街上馬路感覺還挺寬的,而如今堵車現象遍地都是。很多車里都是一個人,上萬輛汽車呼嚕呼嚕喝著汽油。我們需要年中無休的空調嗎?打開窗戶放入一點新鮮空氣不是更健康?我們需要那么多的吃食嗎?吃完了又嫌自己太胖,再花錢去減肥,浪費更多的資源。 哥本哈根會議警示我們,生活不能再照著商家的忽悠或者學著有錢人的樣子,相比商業廣告和娛樂八卦,你更應該去聽聽逐年上升的海平面、高山雪線、海洋暖流怎么說,聽聽正在融化的冰川怎么說,聽聽無處可靠的北極熊怎么說。 如果說,低碳是我們的未來的話,未免太溫和太想當然了。偶爾的交談中一位朋友說,我們這代人拼命賺錢買房、最大限度花錢給孩子,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。等我們下一代或者再下一代成人了,他們只能做一件事了,那就是搶險救災。 2012式的災難場景還在我們的腦子里面,仍未散去。也許只有低碳,才有未來。 (江蘇洋口港投資開發有限公司 楊宏兵) |



